君墨澜颔首,“尚可!”
二人又来到一条巷子旁。
不远处,一对年轻的夫妻正在争吵。妻子埋怨丈夫不思进取,收入不足以支撑家庭的开销,连孩子也跟着受苦。
丈夫则抱怨妻子不理解自己每天在外劳作的辛苦,只知道抱怨。
夫妻二人你一言我一语,各有各理,互不相让。
君墨澜又问道:“作何感想?”
沈慕歌看着他们,感悟到,“夫妻者,非恒为快乐。于柴米油盐之琐细中,屡经磨合,迭相理解,方可得长久。”
君墨澜没有说什么,带着她又来到了另一处。
是一家学堂。
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传入耳中,先生认真地教导着。
这次不等君墨澜开口,沈慕歌就主动说起来。
“学堂稚童,天真烂漫。未来或异途,与他们而言,现在是人生最美的时光。无需为生计而奔走,亦不会经历夫妻争吵。”
二人又来到一个角落。
一个小乞丐蜷缩着身子。沈慕歌看着他那瘦弱的身躯和无助的眼神,心中一阵怜悯。偶尔有好心人给小乞丐送来些食物和旧衣。
沈慕歌感叹:“世间有苦难,不乏良善人。以己之善心,为他人致一丝之希望。”
随即他们又来到了一个小村庄。
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朴实的生活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她看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,互相帮助。
沈慕歌渐渐明白了君墨澜的用意,他带她来看世间百态。
望着眼前的景象,沈慕歌神经的说道:“福非源于奢华与荣耀,在平淡之日,与身旁之人相扶相持,偕行而过。”
一日的时间,君墨澜带着沈慕歌走过了许多地方,见证了生老病死、喜怒哀乐。她始终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、去思考,将这些人世间的百态一一铭记在心。
慢慢的,她的心境逐渐发生了变化。她不再执着于个人的得失,而是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。她明白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,也懂得了在这世间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价值。
“师傅,徒儿明白了。世间万象,人生百态,皆可为修行之资。老者之坚持,夫妻之磨合,学子之求知,乞丐之受助,婚礼之喜庆,凡此种种,皆人生阅历,也是道之所在。以旁观之态,悟人世之理,方可得悟凡境真谛。”
君墨澜赞许的点点头,捏了个手决,二人隐去了身上的气息,换了一身普通的衣衫。
“走吧,你今日顿悟,悟凡境突破在即。为师带你去体验人间美味。”
沈慕歌乐呵呵的跟在后面,扒拉着手指,仿佛看到了满桌的山珍海味。
“师傅,我要吃烧鸡、烧鹅、翠玉羹、如意酥。。。。。。”
“可。”
“师傅我没钱。”
“为师付账。”
“师傅,我还想吃。。。。。。”
师徒二人,一位沉稳,一位欢悦,一前一后,缓行于人间街道,恰似一幅别样画卷。。。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