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闻所未闻!这是何等制度?”
“不问出身?以才学取士?这……这岂不是乱了纲常?”
嗡嗡的议论声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起,夹杂着难以置信的惊呼和压抑不住的抽气声。
无数官员面面相觑,眼神中充满了震惊、茫然与不解。
而那些出身世家大族、位高权重的老臣们,脸色更是瞬间变得煞白,眼神从最初的错愕,迅速转变为难以掩饰的愤怒与恐惧。
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,这“不问出身,唯才是举”八个字背后,意味着什么。
这意味着他们世代相传、赖以维系的门第优势将被彻底打破。
意味着那些他们视若禁脔的官位,将向那些卑贱的黔首庶民敞开。
这是在掘他们的根!
“肃静!”
一声沉喝,来自侍立在侧的章邯。
新任卫尉声如洪钟,带着一股铁血杀气,瞬间压下了殿内的喧嚣。
将闾面色不变,仿佛早已料到会有如此反应。他继续沉稳地解释:“所谓科举,便是分科目考试,朝廷出题,天下学子皆可应试。无论出身贵贱,只以考卷优劣定高下,择优录用,授予官职。此乃父皇为大秦万世基业所定之国策,旨在打破门户之见,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!”
他再次强调这是嬴政的决定,将皇帝这面大旗牢牢立在前方。
然而,这并不能平息那些旧势力的恐慌和怒火。
短暂的沉寂后,右丞相冯去疾身侧,一位须发皆白,是来自关中何姓大族的老臣,颤巍巍地走出队列。
他先是恭敬地对着御座方向长揖,随即转向将闾,声音带着一丝颤抖,却又透着一股老臣的固执:
“启禀殿下!祖宗之法,不可轻改啊!我大秦自孝公变法以来,选官任能,自有定制,或军功,或举荐,行之数百年,虽有微瑕,然大体稳固,未曾有大错。如今骤然推行这闻所未闻的‘科举’,恐……恐有不妥!”
他话音刚落,立刻又有几位同样出身显赫的老臣出列附和。
“是啊,殿下!”另一位老臣接口道,语气更为激动,“科举若行,天下学子蜂拥而至,人心浮动,易生事端!况且,寒门子弟骤登庙堂,不识礼数,不明政体,如何能担当重任?若上下失序,岂非动摇国本?”
“以试卷定前程,未免过于偏颇!”第三位老臣痛心疾首,“纸上谈兵,岂能治国?文章锦绣,未必能解民生疾苦。若只凭一纸考卷便授予官职,恐所选非人,反误国事啊!恳请殿下三思,收回成命!”
这几位老臣,皆是朝中元老,门生故吏遍布,影响力非同小可。
他们措辞虽然还算委婉,句句不离“国本”、“社稷”,但那坚决反对的态度,却已昭然若揭。
这些人既看不起寒门子弟,又恐别人抢了朝廷空缺的官位。
一时间,殿内气氛再次变得剑拔弩张。
支持与反对的目光在空中交织碰撞,所有人都看向了御座之侧,那个面色平静,却掀起了滔天巨浪的年轻人。
将闾静静地听着,脸上依旧看不出喜怒。
他没有立刻反驳,只是任由那些反对的声音在殿内回荡。